道德经三十七章:道常无为,而无不为。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。无名之朴,夫亦将不欲。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定。</p>
这里的意思是说,道是没有欲望的,它只是一种如是如实的觉明之性。反而这种不自为,而成就了世人的一切为。</p>
诸侯王如果可以守住这个根本的运作,明察毫微,万物百姓自然会井然有序,然后各自就去做各自的事了。若各人私欲发展到过甚,我将用这个没有名的“朴”镇住他,这个无名的朴也是没有欲望的。</p>
这里的话比较难懂,其实说的是人们私欲发展到过甚,自己内心就会纠结痛苦,然后他自己自然就会回归,这就是无名之“朴”的厉害。因为这个无名之“朴”常存无欲呀。就因为没有欲望,天下将自己回归安定。</p>
道德经: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,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,下德无为而有以为。上仁为之而无以为,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夫理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前识者,道之华,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。处其实,不居其华,故去彼取此。</p>
</p>
这里的意思是说,合于道的德不表现为德,这是真正的德。不合于道的德,看似没有失去德性,实际是没有德。合于道的作为是这样的,以无心之心为己心,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。不合于道的作为是这样的,以有心之心为己心,谦流表面,实际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功劳。</p>
注重仁的人,做事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。注重义的人,做事是坚守自己的原则。注重礼的人,做事没有得到回应,就会伸出胳膊强拉硬拽。</p>
所以,失去了道才讲德,失去了德才讲仁,失去了仁才讲义,失去了义,连原则都不要了,才强拉硬拽。所以说,礼啊,就是忠和信的末尾,混乱的开始。那些所谓的先知者,不过是道的虚华,是愚蠢的开始。所以,大丈夫立身敦厚,不居浅薄。处人朴实不虚华。故要取“道”弃“礼”。</p>
道德经:昔之得一者:天得一以清﹔地得一以宁﹔神得一以灵﹔谷得一以生﹔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。其致之也,谓天无以清,将恐裂﹔地无以宁,将恐废﹔神无以灵,将恐歇﹔谷无以盈,将恐竭﹔万物无以生,将恐灭﹔侯王无以贞,将恐蹶。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是以侯王自称孤、寡、不谷。此非以贱为本邪。非乎。故致誉无誉。是故不欲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。</p>
这里的意思是说,往昔得到这个“一”的,是这样的,天得到这个“一”才会清明,地得到这个“一”才会宁静,神得到这个“一”才会灵动,谷得到这个“一”才会生长,诸侯和王上得到这个“一”才能让天下运行不离正确的法则。这给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事实,天没有清明恐怕就会崩裂,地没有宁静恐怕就会塌陷,神没有灵动恐怕就会停歇,谷没有充盈恐怕就会枯竭,万物没有生发恐怕就会灭亡,候王没有治世的法则,天下恐怕就会颠覆。</p>
所以说,贵以贱为根本,高以下为基础,所以侯王自己称自己为孤寡不谷,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本吗?除非这样,才能通达最美的赞誉就是没有夸赞的妙理。</p>
所以,有道的治理者不愿意如玉一样华美,宁愿像石头一样坚实朴素。这段文字里的“一”说的是孕育天地万物生命的那个根本,此种存在无形无相,但又如无存在,亘古不失,一切都是它在运作。</p>
道德经:反者道之动﹔弱者道之用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</p>
这里的意思是说,回归就是道的动态了。为什么回归就是道的动态呢?而不是散发呢?根据下文,一切的万物生于“有”这个名,“有”的这个概念如果不辨识,不分别,不命名,它和无没有什么差别,复归于无,故说回归就是道的动态了。</p>
什么是弱者道之用呢?根据下文,有既然是对道本觉明的妄认而名,那么有中遍满道本虚明的本质,此虚明就是道的用处,故说弱者道之用。</p>
后面两句是说,天下的万物生于有,这就是说万物只是概念而已,有散开来就是万物了。有生于无是说,有的这种概念是从无的虚明中产生的。</p>
喜欢迷雾星球的曙光请大家收藏:()迷雾星球的曙光。</p>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28中文网【zw28.net】第一时间更新《迷雾星球的曙光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